Архив по теме: «Литература»


千年路。 第一部分 第四章

那年夏天异常炎热,空气里浮动着不安,仿佛整座城市都预感到:明天不会再来。 广播里反复朗读着聂元梓撰写的大字报,每个字都像重锤敲在人心上。人人都知道:今天可能就有人来敲你的门。陈望的同学不再说笑,他们压低声音窃窃私语,彼此使眼色,甚至发出威胁: “我们要去告诉党委书记。你居然护着你的老师?她跟那些教授一样,都是敌人。” 他一言不发。 那天,他们举着标语牌来到北大——反对“牛鬼蛇神”,反对一切不拥护舵手的人。人群喧嚣,面孔陌生,口号整齐划一。就在那片混乱中,他看到了她。 梅林站在北大校门口,身旁是她的父母。她面色苍白如纸,紧紧握着父亲的手。她的眼神里盛满了恐惧,还有一丝诀别的意味。她直视着他——那目光里包含了一切:惧怕、告别、无声的质问,还有一点点,像是责备。她微微摇了摇头,像是要说:“别过来。不要跟着他们走。不要变成他们中的一员。”但她终究没有开口,只有那轻轻一颤的动作,只有颤抖的嘴唇,只有紧握的指尖。 那一刻,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——没有人群,没有叫喊,也没有标语。只有她。他想走过去,说点什么,但他动不了。双腿像生了根,声音也被淹没在鼎沸的声浪中。他无法移开视线,也无法就此离去。 然后,一切开始旋转—— “冲啊!”红卫兵们高喊。 “打倒旧思想!” “毛主席万岁!” 他们焚烧戏服和京剧道具,拆毁长城砖石,改建猪圈,坐着宣传列车奔赴武汉与桂林。但这些已经是之后的事情了。这些都已无关紧要。因为正是在那一天,在那座广场上,他明白了:他们的人生,从此分道扬镳,再无交集。无论言语,还是行动,都无法改变这一点。 可也就是在那天,在北大校门前的人群中,他最后一次见到了她。 也正是在那一天,当世界崩塌在他眼前,而他站在人群中央,动弹不得、缄默无声时,他的心中诞生了新的诗句。那首诗,他在当晚提笔写下,又在许多年后——已成为另一个人的他,在同一间教室,同一个讲台——才终于完成: 可你已不再是当初的你 那只温柔抚摸我的手,也已黯淡无光 那时你无视亲人的阻拦,将自己给了我 但我知道,总有一天,我的位置会被阴影取代 当大雪覆盖一切 唯有一束远方的光,会突如其来地找到你 而你,又将踏上那条路 再次找到我 他当时并不知道,这些诗句将成为他关于她仅存的记忆。其余的一切,都将被时间、恐惧和他人的幽灵抹去。他不知道,前方等待他的只有失去,只有灰色的面孔,只有冗长的岁月,其间既不会有宽恕,也不会有归来。 但也正是那一天,在那片喧嚣与混乱之中,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:一切都已经发生,一切早已注定,没有什么能够更改。剧本已经落幕,戏服已经焚毁,舞台空空如也。唯有她的名字,还像一声遥远的回声,在他记忆中久久回荡。 梅林。 第二部分 第一章

Культура - 01.07.2025, 10:11 - Теги: , ,

千年路。 第一部分 第三章

那辆缓缓爬行在泥泞颠簸道路上的公共汽车,仿佛正载着梅林驶向另一个世界。 从北京汽车制造厂飘来的气息,与她熟悉的校园截然不同。这里没有粉笔灰,没有旧书的沉香,只有钢铁的撞击、汽油的辛味,以及热浪中翻滚的工业咆哮。这里的一切都粗粝、直接、庞大,像一台无法停歇的机器,轰隆隆地驶向它既定的铁质未来。 通往工厂的路比市区的街道更宽,却同样坎坷不平。卡车和老旧公交车不时从她身旁颠簸而过,掀起一阵阵红色的尘雾。她走下车,踏入这片喧嚣之地,身上那件灰色连衣裙显得格格不入,像是一朵不合时宜的花,被误置在铁与火的花园中。 她的办公室在一栋苏式小楼里,厚重坚实,在一片中国建筑中显得鹤立鸡群。门半开着。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,被图纸和文件淹没,眼神紧锁在一台发动机复杂的设计图上。 谢尔盖·莫罗佐夫。军事顾问。四十有五,体格魁梧,嘴角紧绷,眼神像刀,习惯于发号施令。他身上有烟味,还有一种梅林熟悉的气息——或许是遥远的松树林的味道,又或是某种只属于异国天空下的空气。 听到轻微的响动,他抬起头,视线穿过缭绕的烟雾,落在她身上。梅林站在门口,灰裙在昏暗的光线中仿佛在发光。 *又迟到了。像往常一样。这些中国人——他们的守时观念,就跟码头工人卸货似的:来了就行,早到反倒稀奇。而她呢?哪怕偶尔迟到五分钟也好啊,偏偏总要迟到半小时。不过话说回来,总比迟到一星期强。唉,要是能把我家萨莎带来就好了——她能让这些人明白什么是纪律。当然,也可能一周后就逃跑了。这鬼学校。他知道她会来,就像太阳每天都会西沉一样自然。这些中国人啊……像一场昨夜残留的梦,总有些话没说完,有些影子没散尽。得要个翻译。不,不止是翻译。是她。她的口音,她的理解力。中国人讲话像麻雀开会,叽叽喳喳,而她……她懂得倾听。她懂得沉默。而在这里,这两样东西比黄金还珍贵。你去找找看,哪儿还能找一个既聪明、出身清白(按他们的标准),又能把俄语说得像母语一样的女子?* “又迟到了,梅同志。”他说,语气里夹杂着不耐,却没有真正的怒意,毕竟她的迟到已成日常。他切换成俄语——那是他的母语,而对她而言,则是童年的回声。 “你知道我整天都得靠你翻译。你们这儿的中文……天晓得你们是怎么交流的。拿本词典跟人对话,就跟拿锤子敲墙差不多。” 梅林微微垂首,习惯性地接受他的责备,没有争辩。 “对不起,谢尔盖·彼得罗维奇。可我早上在学校有课。我跟您说过的。” *学校。真是天真的想法。她居然为那个破地方自豪。北京这地方,泥土能渗进指甲缝,一半人饿得只想喝碗热粥。她难道不明白,她的位置不在那儿,而是在这儿,在推动国家前进的这些人中间吗?唉,就由她去吧……我的亚历珊德拉。小莎莎。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,她绝不会理解这种浪漫主义。工作就是工作。责任就是责任。而她……如此脆弱,像是从另一个时代带来的瓷娃娃。也不知道为什么,她就出现在这里,在我的办公室里。就是这样。* “学校?”莫罗佐夫终于抬起头,目光落在她身上。那双浅色的眼睛审视着她,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她的模样。 “你喜欢和孩子打交道?这里是国家的工程。你需要留在这里,而不是那里。” “我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。”梅林轻声回答。出乎她自己意料的是,这句话里带着一点真诚的颤音。莫罗佐夫转过头,鼻子里哼了一声。 *天哪,又是理想主义者。大概就是因为这个,她才回到这个鬼地方的吧。他还记得,在苏联的时候,她明明可以过得更好——暖和的房子,食品配给,安稳的日子。可这儿呢?这北京,这空气中弥漫着灰尘与无法兑现的承诺的味道。一座像旧伤疤般久久不能愈合的城市。战后、日本人、国民党、内战……一切都像流水,冲刷过后只留下淤泥与废墟。而他的莎莎呢?她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,那里有雪、有寒冷、有孩子、有责任。一切都很明确。而这里……一片混沌。一切都陌生。除了她。* 她像是一座孤岛,奇怪、轻盈,却不可或缺。他说不上爱她。不,爱情是别人的事,是妻子、是孩子的。而她……她只是在这里。她必须在这里。事情就这么发生了。 “听着,林。”他转向她,语气里的烦躁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古怪的、近乎私人的好奇,带着一点算计。 “你当初为什么不留在苏联?你生在那儿,长在那儿,受了教育……回国,回到这堆废墟里?” 梅林久久地望着他,目光悲哀而深沉。 “我父母一直想回来,谢尔盖·彼得罗维奇。他们等着这一天。国民党撤离大陆的时候,他们觉得时机到了。是时候回到祖国了。他们的根在这里。现在,他们都在北大教书。也许有一天,我也会离开学校,去大学任教。” 她说这话时,带着一种疏离的希望,仿佛大学对她而言不是职业,而是一座遥不可及的港湾。莫罗佐夫点了点头,没有接话。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张张工人的脸——灰扑扑的,疲惫不堪,眼里早已没有了光。他自己也变成了那样的人。他讨厌这股机油味,却只能忍着——军官不该抱怨。而那些曾经重要的东西,都被留在了乌拉尔山那边,留在了另一段人生里。在这里,他只是个军事专家,只是一个外人,一个学不会本地语言的可怜虫。 梅林注视着他,忽然觉得他不像一个人,而是一块巨大的、灰色的石头,被某种神秘的水流带到此地。而她,注定要守在这块石头旁边。 工厂。钢铁。锈迹斑斑。一切都在呻吟,都在转动。这不是学校。这里没有普希金,没有勃洛克,没有帕斯捷尔纳克。这里没有他的缪斯。也没有她的。这里有的是命令。是他。莫罗佐夫。他的气味不是人的味道,而是异乡土地的味道。苏联。乌拉尔。他的家在那里。他的人生在那里。而她呢?她的人生算什么?书本?学生?还有这个……这个代价。为她所呼吸的空气付出的代价。为她尚未被伤害而付出的代价。他是她的盾牌。也是她的刑具。他是她注定要在其浊流中漂泊的船。父母。祖国。这些词像碎玻璃一样扎在她心里。她试图从中看清自己,看到的却总是别人的倒影。她谈起孩子们的纯洁,可她自己呢?她还纯净吗?还是早已像一本旧书,沾满了尘埃?又或者,是街上流淌的污水,正在一点一点冲刷掉她的本色?不,它没有冲走什么。它留下了痕迹。在我灵魂上留下了印记。我知道。父亲说过:“我们的使命,是建设一个新的中国,即使它会把我们摧毁。”可当他伏案讲课、背影佝偻时,我只想到喊叫。 而窗外,厂房深处传来低沉的喘息与呻吟,像一头永不餍足的巨兽,它既不关心梅林,也不在意莫罗佐夫。它有自己的节奏,有自己的命运,无情而庞大,日夜运转,永不止息。 第一部分 第四章

Культура - 01.07.2025, 9:57 - Теги: , ,

千年路。 第一部分 第二章

第二天,陈望没有回家。他留在了学校门口,看着工友清扫着去年的落叶。巷子渐渐空了,他知道,自己必须等她。 终于,她出现了。梅林老师走在最后,依旧穿着那件灰色裙子,纤细的手指攥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包。她的脚步轻得几乎听不见,仿佛不是在走,而是在滑行。她的眼神深处藏着一种比昨日更深的疲惫。而她看见他时,似乎并不惊讶。 “梅林老师,”陈望喊住她,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还要高。 “让我送您回家,好吗?” 她停下脚步,目光落在他脸上,只停留了一瞬——没有责备,也没有惊讶,只有那种他昨日已经见过的、难以名状的淡淡忧伤,像水从指缝间流过。 “谢谢你,陈望。”她轻声说,语气平静,却带着一种不容靠近的距离感,像水从身边流走,不问归处。 “不过我不顺路。我得去另外一个地方上班——在北京汽车厂。” 他点点头,不知该说什么。而她已经朝公交站走去,身影很快隐没在行人与稀稀落落骑车人的洪流中。 是的,他没有回家。回家对他而言,已无意义。家成了寂静与凝固痛苦的代名词。母亲经历过南京的浩劫,如今像一抹幽魂,整日沉默不语,眼中只映得出早已远去的噩梦。父亲两年前去世后,她变得更加恍惚,仿佛连接她与现实的最后一根线,细得随时可能断裂。她可以盯着墙壁一动不动数小时,但她对儿子的爱,却像一根虽细却坚韧的线,维系着他与这个世界仅存的联系。 临走前,她递给他一小包冷饭和一块面包,用旧布仔细包好。她什么也没说,但她的动作格外轻柔,细致,仿佛知道些什么。 陈望转身走向国立图书馆旧址。那座沉重的建筑承载了无数追寻真理与迷失方向的人,像一道通往过去的门。他希望在那里找到答案,找到接近她的方式,找到能用她听得懂的语言——诗的语言——与她交谈的方法。 图书馆里弥漫着旧纸的气味,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古老味道,像是历史本身的呼吸。有时他觉得,那股气味里还藏着一种淡淡的、几乎虚幻的甜香,像是多年前的春日里,这里曾是一处梅林,而风至今仍记得那种芬芳。书架延伸向黑暗深处,仿佛藏有世间所有说过与未说过的词语。他在其间穿行,如坠迷宫,时不时低头看看脚下,生怕踩到一本被遗忘的书,或压碎一枝从书中逃逸的梅花。 图书馆员始终没有抬头。她默默翻动着《毛主席语录》小红册子,嘴唇无声翕动,像是在默诵那些早已熟稔的句子。即便在这书的圣殿里,似乎也无人能逃脱语言的统治。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,不甚热烈。街上传来模糊的呼喊声,低沉如敲墙: — 毛主席万岁! — 打倒旧思想! — 向司令部开火! 水珠从屋檐滴落,偶尔有车辆驶过湿漉漉的路面,拖曳出一串长长的、颤抖的车影。陈望注视着那些晃动的光影,心想,也许他的一生也不过是某种倒影,是试图抓住却总也握不住的影子,在雨滴与未竟之语中缓缓消散。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等她。也许,是为了再听一次她念我的名字。 也许,只是为了能和她并肩走一段路,哪怕一言不发。可她走了,我却留下了。像往常一样。站在门槛上。在故乡与世界之间。在过去与未来之间。母亲站在窗前,仿佛在等父亲归来——尽管她早就知道他不会回来。我也在等一个人,只是不知道是谁。图书馆里满是尘埃与他人的余生。我在书里寻找她,在诗行间搜寻她的痕迹,却只找到另一个自己——陌生的、褪了色的、不是昨日的那个我。我找到了什么?一页页别人写下的梦,别人的词句。一切皆空。就像她离去的那条路,只在水面留下浅浅的涟漪。我的手划过一本本书脊。你在哪儿?什么样的词句能成为我的桥?什么样的诗,能让她看我一眼,不再当作孩子,而是对等的灵魂?每本书都是一滴坠入深渊的水。我沉溺其中。我不是我。我只是这深渊中的一道倒影。而她……她走了。去了工厂。那里有钢铁。那里有噪音。那里没有诗。那么这里呢?这里也没有。只有虚空。 那一晚,他一无所获。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在这场无形战争中保护自己的武器。但也正是在那天,在那尘埃与旧纸之间,一句话悄然浮现在他脑海中: “我全身都是你,我与你同在,一切都是命运安排, 就仿佛我已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人, 就仿佛我早已不再属于自己—— 可是你,也已经不是从前的你了” 诗句模糊不清,像一幅未完成的速写,却已承载了某种无法回避的悲伤与宿命感。多年以后,这些零散的词语,终将汇聚成一首完整的诗。 第一部分 第三章

Культура - 01.07.2025, 9:30 - Теги: , ,

千年路。 第一部分 第一章

那一年,北京的春天来得格外早。仿佛大地尚在沉睡,而某些东西却早已醒来,只等着走上街头。 整座城市仿佛屏住了呼吸,静悄悄地等待着什么未知的事物降临。校园里弥漫着粉笔末、湿润的木头,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新气味——只有在巨大变局初现端倪、尚不可名状之时,才会悄然浮动的味道。 晨光透过积尘的窗户斜斜地洒进来,将墙上的地图和领袖肖像染上一层褪色的温柔。就在这样一个清晨,新老师走进了教室。 她与其他老师不同——个子高挑,背脊挺直,穿着一件素灰色连衣裙,双手纤细透明,仿佛轻轻一碰就会融化在空气里。她叫梅林。 校长是个身材矮小、目光警觉的男人。介绍她时,他着重提到了她在“苏联获得的宝贵经验”——她整个童年都在那里度过,也在那里接受了教育。对校长而言,这已足够。她讲中文没有口音,但偶尔会蹦出几句奇异的语调,仿佛那些词句来自另一个遥远的世界。可当她念出第一个俄语单词时,空气似乎都明亮了起来,仿佛一条寻觅已久的小溪终于找到了大海的方向,开始对你低语。 “今天,我们来谈谈一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。”梅林说道,声音柔美得近乎私密。 “亚历山大·谢尔盖耶维奇·普希金。” 她讲到他的诗歌,那些充满光明与哀愁的句子;讲到他的命运,如何像这世上无数命运一样,猝不及防地中断。教室里一片寂静,学生们被她的声音摄去了魂魄,被她言语间的异域风景——那些森林的低语、草原的辽阔——悄然打动。 陈望坐在靠窗的第三排。他的铅笔并未用来记录普希金的生平,而是在笔记本边缘无意识地勾勒出一些线条——像是树枝,像是影子。他没有在听内容,而是在聆听她的声音,只是感受她的存在。他十六岁,整个世界原本清晰而稳固,却在那一刻开始旋转,如水面上的涟漪,一圈圈扩大,把他卷入一首无声的旋律中。 “陈望,你在画什么?”她问,语气中没有责备,只有一丝好奇。 “您讲的普希金,我没兴趣。”他脱口而出。 他猛地一惊,合上笔记本。同桌李忠咧嘴一笑:“他在画您呢,老师。” 教室里响起几声轻笑。梅林却笑了——不是严厉的笑,而是带着某种温暖的、淡淡的忧伤。 “不如画普希金吧。”她温和地说。“或者,至少画他的缪斯女神。那样对上课更有帮助。” 陈望的脸红了,却没有移开视线。 “您为什么讲沙皇时代的诗人?”他忽然问道,语气里带着一丝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挑衅。“为什么不讲无产阶级的诗人?比如马雅可夫斯基?” 梅林微微侧头,像是在倾听内心的某个声音。她没有立刻回答,目光投向窗外,落在远处那些灰蒙蒙的屋顶上。她看得太久了,久得不像是在看风景,而像是在寻找某些词语——一些必须对学生说出的话。 “优秀的苏联诗人有很多,陈望。”她终于开口,声音里多了一种疏离感,那是她与他人始终保持着的一道微妙界限。“有的写过革命,有的写过战争,也有的写过一颗普通人的心……诗歌并不总是关于权力的。它也关于人。关于当一切崩塌时,人心里的感觉。” 她转身走向黑板,写下几个俄语单词。然后,仿佛受到某种冲动的驱使,她打开笔记本,开始朗读。她的声音变了,变得低沉,几乎像祈祷。 那是一首从未在广播里播放、也未曾在报纸上刊登的诗。那是她带来的诗句,像是从自己未愈的伤口上剥落的碎片。 被炮火斩断的梦, 是谁的死,是谁的痛—— 不断重复…… 焦土如摇椅晃动, 大地也摇晃…… 无法后退,也无法忘记—— 消失不掉的…… 房屋烧毁,街道空寂, 寂静如爆炸后的回声。 曾有笑声与孩童之处,如今只有十字架, 曾有生命之处,只剩世界的废墟。 可那些发动战争的人,他们看见了吗? 他们在划分疆域,绘制地图, 而母亲在某处为一个孩子哭泣, 那份痛苦,将伴随她终生。 他们称之为“附带损害”, 但词语无法减轻疼痛的分量。 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名字, 每场死亡都会添一道血洼。 这里没有胜利者,只有刽子手与受害者, 没有凯歌,只有痛苦与泪水。 战争的硝烟吞噬了希望的光, 在这里,人和梦想一起死去。 在哭泣的天空下,大地掩埋了 那些沉默离去、未曾告别的人, 他们不愿倒在那张 被战争刻满伤痕的床上。 他们细数那些在寂静中坠落的泪水, 那些未曾发生的故事, 那些永远失去的生命。 至于那些跨过边界的人呢? 那些下沉,却又浮起的人? ——他们既知天堂,也历地狱, 踏入了那条线之后, 人性也随之扭曲变形…… […]

Культура - 01.07.2025, 9:14 - Теги: , ,

千年路。 序言

许多年后,当北京的新城区拔地而起,高楼如林,吞没尘埃与旧梦之时,老教师陈望仍会记起他在学校的最后一日——就像人在梦醒前,总会想起最后一个梦,那梦太真,以至于醒来时胸口仍隐隐作痛。 他那时便明白,自己不会再回到这里了。不是不愿,而是不能:那些浸透了脚步声与书声的墙壁,终将被拆除,如同人们推倒旧屋,为了给未来腾出位置——而未来,往往是从不回头看昨日的。 教室里弥漫着粉笔灰、旧书页和某种难以名状的童年的气息。那是一种只在下课铃响起的刹那才会彻底消散的味道,像青春谢幕时最后的一声叹息。 窗外,城市早已开始新的生活。推土机在尘土中翻找,像是在挖掘被遗忘的尸骨;风卷着残破的作业本在操场上飘荡,如同一缕缕陌生人的记忆,在阳光下忽明忽灭。 陈望缓缓伸出手,抚过那张刻满名字的课桌。指尖触到的,不是木头的震颤,而是记忆本身的悸动。他知道,这一切早有定数——他的离去,这所学校的消亡,甚至这个黄昏,太阳落下时仿佛不仅是在向天边告别,也是在向他、向所有曾在此停留的人作别。 他坐回讲台,翻开那本破旧的俄语诗集。那本书陪了他一生,书脊已经开裂,纸张泛黄如秋叶。忽然间他意识到,那些诗句早已不再为他而写,而是为某个尚未到来的人准备的——如果那个人还会来。 一切都已发生过了:这个教室,这个黄昏,甚至这份孤独——它不再属于他个人,而像是某种古老、冷酷历史的延续,从过去一直伸向未来,永无尽头。 窗外,风掀起了窗帘的一角。在那轻微的沙沙声里,他仿佛听见了一个声音——不是某个人的,而是所有在这面墙内坐过的人的声音:那些爱过的、等待过的、失去的、遗忘的灵魂。 他知道,在这个最后的夜晚,他必须记起一切。不为别的,只因除此之外,他再无路可走。 他闭上眼。 于是,北京——这座无情的新北京——暂时退去了。剩下的,只有尘埃。不是普通的时间之尘,而是记忆的尘埃,在光线中旋转、飞舞,如无声的旋风。在那尘埃之中,在那些不存在的粒子的舞蹈之间,他看见了她的脸。 是她。梅林。这个名字,早在他真正认识她之前,就已镌刻在他心上了。 她。我的老师。不,不仅仅是老师。是我的罗盘,是我的路。一条走了几十年的路,或许只是一瞬?五十年是多少步?一千年,又需要跌倒多少次?我得犯下多少错,才能最终走进这个空荡荡的教室,闻到粉笔灰与往事交织的气息?我曾是那么愚蠢。一个永恒的傻瓜,总想在别人的眼睛里找到的不是一个倒影,而是一整个宇宙。她的眼睛——是命运白纸上洇开的两滴墨迹。而我这个傻瓜,竟妄想从那墨迹中读出注定的命运。 第一部分 第一章

Культура - 01.07.2025, 7:42 - Теги: , ,

ИИ может обучаться на авторских материалах, но пока только Claude

23 июня федеральный суд США постановил, что Anthropic может обучать Claude на купленных книгах без разрешения авторов. Anthropic скачала более 7 млн пиратских копий книг с нелегальных сайтов (Books3, LibGen, PiLiMi), включая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истцов. Позже компания также купила миллионы печатных книг, отсканировала каждую страницу и создала цифровые копии

Технологии - 26.06.2025, 6:02 - Теги: , ,


Разное →

Следующая страница →


Политика конфиденциальности - GDPR

Карта сайта →

По вопросам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, размещения рекламы и публикации объявлений пишите на адрес: [email protected]

Поддержать проект:

PayPal - [email protected]; Payeer: P1124519143; WebMoney – Z399334682366, E296477880853, X100503068090

18+ © 2025 Такое кино: Самое интересное про кино, телевидение, культуру и технологии